您现在的位置是:双流教科院>>研培新闻

新时期盲生德育工作的探讨

文/来源网络  图/  时间:2013-05-07  浏览数:6134

一、 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由于先天或后天种种因素的影响,使一部分儿童成为了有视觉障碍的残疾儿童。在盲童早期教育基本是空白的现状下,缺少良好的早期教育和训练的盲童形成了种种不良的性格特征,再加上不当的教育方式,致使盲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问题日趋严重。如许多盲童非常自私,只要求父母、老师和社会的照顾,只考虑依赖,而很少想到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根本不去想想怎样关心别人;也有许多盲童目中无人,看不起父母、老师,看不起周围的任何人,自傲的方式掩盖潜意识中的自卑,甚至发展到强烈的嫉妒心理,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更有部分盲童缺少生活的目标,没有自信心,没有理想,没有志向,整天混日子,这种“没有目标的欲望不满”常常发展为破坏公物等过激行为。这些不良倾向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和教育,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严重,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使他们进入社会后,难以很快地适应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难以与周围的环境保持协调。健康的道德素质、良好的个性发展是盲生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根据盲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有的放矢的方法,加强盲生的德育工作,使他们

的不正确的思想和观念得以调整,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学会克服困难,看到光明,恢复自信,促进他们沿着健康的、向上的人生轨迹积积发展。

二、 加强德育工作的方法

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使得盲生的德育工作不应是传统的批评说教和体罚,而应该根据盲生实际,灵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下面就以我这几年的盲教实践,试谈谈德育工作方法。

1、集体感化法

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能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对于培养造就盲生具有重要意义。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鲁普斯卡娅曾指出的:“儿童开始过集体生活越早,他长大后,成为善于全心全意献身大众事业的可能性就愈大。”由于我们的盲生大多是住校生,因此,培养集体主义思想,集体观念等教育尤为重要。

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彼此都陌生,所以形成集体必须先在盲生的头脑中形成集体的观念,开学初,应紧紧抓住时机,发动学生积极为集体排做好事,让他们形成“集体”这一概念。我曾用一节课的时间表扬了一直为班上倒垃圾的崔建武同学,同时抓住个别不遵守纪律乱动他人物品和在教室墙上乱画的同学给予批评帮助,事例抓得典型,分析又与集体紧密结合,使学生意识到集体是许多人组成的,作为班集体的一员,每个人的言行都将对集体发生影响,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言行的价值,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主人,在为集体服务中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在为集体增添荣誉中更关心热爱集体。

在班集体的形成过程中,我还提出这样的要求:与违反纪律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团结友爱,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等等。同时,要把握集体发展的脉搏,及时发现和清除潜伏着的危机,因势利导,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坏事为好事。如:一次我班发生了丢钱的事,如处理不当会引起人心浮动,损害集体荣誉甚至摧垮整个集体。我借助集体的威望诱导犯错误的同学主动承认并改正错误,教育全体同学,使这件令人不快的事转化为巩固集体的教育因素。

在这样的班集体中,盲生们的那种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一点点地消融,集体主义意识、合作精神、宽容的心态逐渐形成并渐渐迁移到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的态度上来。

2、师德垂范法

教师对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深,影响也最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常常是学生的楷模。常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最终“学其理”。特别是有视觉缺陷的盲生,他们大多有自卑心理、急躁情绪,加之感知信息不完整,常会引发错误归因,尤其对陌生人有排他性,师生之间心理距离大。教师更要凭借一颗炽热的爱心,以慈母般的胸怀去关心、爱护、帮助盲生,对每个学生的个性与心理特征进行细致地分析,特别是差生;树立盲生是学习主体的教育思想,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对他们进行充分的认可和赞赏而不是苛刻的指责和批评;同时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神态热情、精神饱满,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盲生产生最佳的心态,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自尊向上的积极性,循循善诱地把他们引上人生的征途。

我班上有个叫夏永辉的同学,非常调皮,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上学前他和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年迈,根本约束不了他,他整天在村子里晃荡,抢小孩的玩具和零食,眼睛不好却经常爬到树上偷果子吃,有一次,不知怎么弄的,把一辆停在路边的摩托车启动了,冲到岸下摔坏了。因为经常惹祸,他在家里总是挨打受骂。我们走访把他找到学校,他很高兴,可是不到两天,他又开始惹事了。班上所有同学的课桌,他全都翻遍了,碰到自己没见过的东西,就拿到自己的箱子里锁起来,一天晚上竟把食堂碗柜里全校的学生吃饭勺子全部拿走,一时间同学们怨言四起。我最初对他进行批评教育,根本不起作用,他依然我行我素。后来,我通过观察,发现他其实心地善良,几乎天天扶班上那位患癫痫病的学生去打饭;他很想做好事,最后却变成了坏事:比喻班上搞卫生,他抢着擦桌子,抹布没拧干把别人的书弄湿了;别人洗脸他给倒水,结果连毛巾一起倒掉了。我抓住这些事例讲给学生听,消除同学们对他的误会,又和颜悦色跟他讲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平时有事没事拍拍他的肩膀,问寒问暖,帮他洗澡洗衣服。在他生日那天,组织全班同学联欢庆祝,让他感受到老师、同学的温暖。我还让他担任副班长,分管纪律,渐渐地,他变了,不但上课能安静地听讲,课余也没做违反纪律的事了,还经常做好事,与同学的关系也日渐融洽。

由此可见,师爱是促进学生进步的根基,也是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捧出一颗爱心,做学生的朋友,就可以使学生向你敞开心扉,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盲生的内心世界,及早发现问题,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借助我们特殊的沟通方法,做好疏导工作,使盲生学会对自己行为和心理状态进行自觉的控制和调节。

3、故事熏陶法

它的作用是让潜在的道理鲜明而具体地展现出来,通过讲述、强化、刺激,给盲生以强烈的感染,深刻地启迪,把一些事理、情感形象化、知识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概念,作出道德行为的正确评价,进而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的能力。

在选择故事时要注意选取那些有思想性、启发性和针对性地故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和巩固道德概念。讲时要注意三个环节:讲述前,要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唤起学生的注意;讲述中,要联系实际问题引起思考;讲述后,要开展讨论,分析概括,形成概念。如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让盲生体会“谦让”的道德行为,领悟“谦让”一词的含义,懂得“谦让”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有,当公共场所座位很少时,分东西有多有少时,要学会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从而激发起“谦让”的道德动机,努力在日常生活中按谦让的道德行为去实践。还如陈毅体贴父母,雷锋乐于助人,以及那些战斗英雄的故事,都可以适时讲给学生听。

4、理想教育法

年龄稍大的盲生大多自卑心理严重,认为前途渺茫,对生活缺少信心,思想压力大,对学习无所谓。鉴于这种情况,我经常组织学英雄人物,进行思想教育。讲霍金在全身只有两个手指头能动的情况下,完成了巨著《时间简史》,为科学家们研究宇宙的形成与演变提供了依据;讲海伦·凯勒在又聋又盲的情况下为世界的和平而坚持著作;讲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怎样的情况下完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黄乃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汉语盲字。在一次“学习张海迪”的主题班会上,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的心,他们进一步懂得了残疾人只要树雄心,立大志,勇于拼搏,同样可以成为社会的栋梁。有一位同学激动的表示,要以张海迪为榜样,不仅要认真地读好书,还要争取考高中,上大学,将来要为社会多作贡献。其他同学也纷纷发言,要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志气、身残志不残的人。最后老师告诉同学们,你们年纪小,只有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才能自立自强,才能成为有文化的劳动者。同学们振奋起来了,良好的学风就兴起来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以英雄人物形象和模范事迹激励学生,是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小,他们的生活经验越有限,那么生活中鲜明的形象对他们的思想的影响就越强烈。”英雄人物生动具体的形象,不仅能使学生树立道德概念,提高道德认识,而且可以熏陶他们的情感,从内心产生巨大的道德观力量,推动他们“见贤思齐,择善而从”。美国伯克莱大学特教系郭誉枚教授在与我的来信中说:“在特殊教育发达的国家,如果要问‘盲人能做什么?’,不如问‘盲人不能做什么?’”我将这句话的意思细细讲给学生听,使他们更加坚定了对生活的信心,决心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盲生由于视觉缺陷,认识面小,失去了大量受教育的机会,也往往因为知识贫乏,认识能力低下而影响受教育的程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知识贫乏的人,不可能成为道德高高尚的人。”知识是德育工作的载体,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块阵地,给学生营造现一种浓郁的道德习惯的氛围,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渗透道德习惯的教育,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